本报记者 丁玉梅
我叫秦海榛,三年前来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八宝镇白杨沟村任驻村第一书记。
“哎,你怎么还在当第一书记?”我经常被亲戚朋友们这样询问。也难怪他们这样问我,原本去年已经结束了三年的驻村任务,回单位上班了,但是新一轮的驻村工作又开始了,考虑到我的同事们年龄大了,也没有驻村经验,我再次申请,去村里继续任驻村第一书记。
看着一户户困难群众成功脱贫,村庄变成大家最喜爱的样子,我见证了脱贫攻坚的创举。如今,又踏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,我又与乡亲们一块儿谋事干事了,这真觉得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。
“一个连麦苗和韭菜都分不清的下派驻村书记,能帮我们创业致富吗?也就下来转转,晃上一两年,拍拍屁股就走了。”2018年,我被组织派到峨堡镇白石崖村,当驻村第一书记,村民嘴上不说,心里充满了这样的疑虑和质问。
面对这样的局面,我更不能打退堂鼓,既来之则安之,就要履行好职责,得干出个子丑寅卯,让村民看看。我心里打定了主意,就虚心向村里人学习,发挥地域和村里人的优势,请教农牧方面的专家,发展高效养殖产业。
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和深思,我这个“门外汉”,慢慢掌握了不少畜牧业知识以及市场行情,与村里人探讨谋划发展畜牧业。那几年,村里人养羊效益不是太好,我引导村里人将传统养殖和高效养殖结合起来,冬春季在农舍补饲牛羊,有了足够的营养,才能缩短出栏期,不仅收益能提高,草场压力也会减轻。
我的提议,得到了村民的支持,大家一户户实施了半设施化的养殖,脱贫户巴英选是其中一家。
巴英选家有两个孩子在上学,全靠他务工的收入,远远不够支撑一家人的生活开支。扶持发展养殖业后,2019年他家总收入达49182元,人均收入达到了12295元,超过2019年脱贫线的3倍。
看着白石崖村村集体经济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,我心里非常焦急。一个村能不能发展起来,既要看群众的钱包“鼓不鼓”,又要看村集体资金账户“厚实不厚实”。于是,经谋划成立了白石崖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,大力发展养殖等致富产业。
我多次走访老党员、卸任老干部,摸透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不足和弊端,召开村“两委”会议,全力整合村内各类项目资金,最终确定了“低保+合作社+企业”的发展模式,通过在西宁购置商铺、统筹修建商贸楼等方式,使村集体经济“破零”,走出低谷实现收益。同时,将村内党员牧场牲畜、草原作价入股,加入到白石崖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,产生畜牧业养殖效益。还有,采用企业带动的方式,建设沙棘果汁生产线,明确合作社模式,村民集中入股50万元,占股18.7%。通过几年的发展,2021年白石崖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了20万元。
村子的发展有了起色,我终于摆脱了村里人心目中的“外来户”形象,逐渐成为他们最信任的人。
去年,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冲锋号吹响,我再次加入到这一队伍,来到八宝镇白杨沟村成为驻村第一书记。
深入至卓尔山的沟内,一棵棵龙鳞白杨树巍然屹立,故名白杨沟村。村里,一面是郁郁葱葱的白杨树,一面是红砖红瓦的民房,路过的人无不称赞这个村庄的俊秀。
近年来,凭借优越的自然资源,乘着高原美丽乡村建设、脱贫攻坚、乡村振兴等政策的东风,白杨沟一跃成为省内闻名的“新农村”。
来到白杨沟村后,我和村“两委”根据实际,确定了“变荒地为基地”的发展路线,以“吃住行游购娱”六要素为切入点,制定了“短平快”的乡村旅游发展项目。
通过省级乡村振兴政策资金投入,借助村里拥有的海洋生物化石、丹霞地貌等自然资源,加上村里人石雕、根雕等手艺,打造儿童乐园,旅游文创研学基地,目前项目正在实施中。
同时,为了增加群众的收入,我们结合现有的农家院,鼓励群众积极开展民俗经营,通过村旅游协会的统一安排管理,让乡村旅游在规范中发展,让群众在旅游中获利。
近四年的驻村工作,让我与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,这一路上,群众脸上幸福的笑容,就是我驻村最大的收获。今后,我会继续努力,带着群众走向更加幸福美好的日子。
脱贫上一篇 没有了